我們都知道合作的重要性,但是什么阻礙了我們展開與對方的合作。前一段時間受邀為一家家具公司的經銷售做《整合營銷之道》培訓課程時,學員問我最多的三個問題是:如何與人展開合作、與什么樣的人合作、如何與竟爭對手合作?
第一,什么樣的合作思維有利于合作?
心態決定命運,用什么樣的方式與人建立合作關系。決定了合作成功的可能性。根據我的觀察,看看三種人不同的思維模式的不同結果。
第一種思維模式:只要對合作對方有好處的事情我就不做。這種人雖然不算太多,但我在培訓行業卻屢屢碰見。不論自己的企業在同地區同行業排名第幾,他都非常強勢的認為,只要不與對手合作,不給竟爭對手好處和發展的機會,自己即使什么都不做,也可以長期存在下去。他們把每個人都當做竟爭對手和敵人。
這種思維模式的人不僅很難找到合作伙伴,而且企業的發展更像是逆水行舟——不進則退。只有不斷的創新和整合資源,才能在新的市場環境中生存下來。
第二種人的思維模式:對我有好處的事情我就做。這種思維模式比之第一種,稍有進步。因為他們是守株待兔的方式,在等合作的機會。當一個合作擺在他們面前,他們首先考慮是否有利于自己。而且偏向于看得見的短期利益。
第三種人的思維模式:雙方都有好處的事情我才去合作,這是雙贏的模式。雙贏模式的最大優點,就是比較主動。他們不斷的在尋找合作機會,但是如果想要對方與自己合作,首先要想的是我能給對方帶來什么。當你能滿足對方的需求時,對方才會考慮與你合作的可能。這種模式是最容易雙方共同達成的方式。
第二,企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需要合作意識。
劉邦在鞏固政權和走向統一的道路上,除了極盡“能忍”和“用詐”之能事外,他的知人善任更是奪得天下的成功法寶。劉邦奪得天下后,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,問眾臣:各位愛卿,可知我是如何得天下的?其中王陵等說:“陛下對將士賞罰分明,禍福與共;項羽妒賢嫉能,有功不賞,得地不封,所以將士離心,終失天下。”
劉邦卻說:“你們知其一不是其二。運籌帷幄之中,決勝千里之外,我不如張良:充實國家,安撫百姓,寬籌糧餉,我不如蕭何:統百萬之軍,戰必勝,攻必取,我不如韓信。三者皆人中豪杰,我能用之,所以我取得天下。項羽僅有一范增而不能用,所以失敗。”由此可見,劉邦在南征北戰、統一天下得過程中,是計與謀并用的,確有其文滔武略、恢宏大氣、調度有方的帝王氣派。
第三,如何與竟爭對手合作
竟爭與合作是互相轉化的,合作的前提一加一大于二。
看中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,從戰國時期的七國紛爭,最后秦始皇一統天下,到三國時期,面對強大的曹操的進攻,孫權與劉備聯合,共抗曹操。至近代中國,軍閥割據,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,共同北伐。北伐后期,國共兩黨由合作變為競爭。西安事變以后,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。抗戰勝利以后,又轉入全面內戰的竟爭轉入。因此講,合作和競爭在一定條件下,可以相互轉化。
第四,與誰合作?
不妨借鑒曾國藩的交友智慧。曾國藩在論“交友”時說,要“八交九不交”:所謂“八交”是指:勝己者;盛德者;趣味者;肯吃虧者;直言者;志趣廣大者;惠在當厄者,體人者。所謂“九不交”則指:志不同者;諛人者;恩怨顛倒者;好占便宜者;全無性情者;不孝不悌者;愚人者;落井下石者;德薄者。生意場上的合作,“志同道合”最為緊要!